Skip to content
中國畫原論(五):中國畫的雅與俗

中國畫原論(五):中國畫的雅與俗

作者/天外客  見善

        在藝術領域內談到「雅」與「俗」,對今天的人們來說,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指人的欣賞品位上的不同差異,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有些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斷層,很多都已經發生了變異,而人們卻已經習慣了被變異後的認知,以致於出現許多基礎概念上的誤差,造成觀念上的混亂。而這種混亂由於人的性格不同,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從而出現了帶有自我因素濃重而缺乏正統依據的個人解讀,審美觀念就此也變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所以要想從新規範這方面的觀念,求得正見,就需要從基礎語言概念上還原真意。

        最早在《毛詩序》中,釋「雅」為「正」,「正」即「標準」之義,所以「雅」的含義就是代表「正的」、「標準的」。再引申一點講,就是符合正統道德理念的,這樣才能是正的。而「俗」字的意思是因地方風氣而產生的習慣、禮節等。《漢書•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慾,謂之俗。」所以「俗」往往是形成於地方風土及人的情感習性產生的特點,所以這兩個字的本身從大的方面來說本無對立性。可是為什麼後人會把雅俗對立使用呢?這是因為在「俗」所包含的內容中,有一部分是來源於人的情慾而非理性的一面,而正統道德理念恰恰是講究要避免這種不理性的。所謂「發乎情,止乎禮」。因為「雅」代表著道德理念上正的標準,所以這兩個字就被人潛移默化的對立看待和使用了。

        為什麼有些人表現出很有禮儀的風範就被稱為「儒雅」呢?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奠定了做人的行為規範,就是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標準,「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人能夠完全符合這個標準就可以被稱為「君子」,也就是有道德的人。所以這種君子般優雅的風範就被稱為「儒雅」。之所以雅,就是因為符合了正統做人的標準。如果做人不依從這個標準,而僅從個人情感慾望出發,那就是世俗之人。為什麼要有這些規範?因為人性中是善與惡同在的,人的惡正體現在人的情感慾望的不加節制,而肉體慾望的本身跟動物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奠定這些規範從本質意義上說也是將人與禽獸區分開,對待人與動物是不能夠等同的。

        在古代,士人將琴、棋、書、畫、茶、花、香等視為雅事,在今天人的觀念中依然是這麼認為的,為什麼人會有這樣的觀念呢?也正是因為這些藝術的形式本身及內涵是符合正統標準的。雖然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千差萬別,可是它們卻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對道德理念的遵循,體現和承負著正統的道德價值。反過來說,之所以俗,究其根本,也就是與正統道德理念出現了背離。

        那麼中國畫中的雅俗具體是怎麼區分的呢?如果從「俗」的基本大意來說,其實很多地方畫派的產生,尤其是在山水畫上劃分的南北兩大派系,他們的繪畫特點其實都是風俗所生,並非技法本身所造成的風格差異,而是不同的區域地理與風俗特點造就了不同的表現技法。比如北方之山多為石山,樹多根扎石縫而生,雨水不盛,土質不豐,故而樹多瘦而曲張,概因水土營養不足所致,山勢高俊,所以北方山水畫總體顯的雄渾大氣。當然這種水土特點也同時養成了北方人性格上的豪邁。而南方之山多為土山,山巒圓厚,水土豐足,林木枝葉茂盛而能遮掩山體,所以南方山水盡顯靈秀之氣,南方人的性格也隨這種區域風俗顯得文秀而精緻。所以這種差異的本身並無高低、雅俗之分,只是不同的地理特徵造成的表面形式的不同而已,可以說這都屬於「俗」的特點,所以「俗「的本身並無反義。在明代,董其昌以自己南方人的地域特點,兼以文人畫的表現方式,站在這個角度上,為了推崇南方繪畫的地位而將北方繪畫貶之為「俗」,就有些很不合適了,甚至被他的觀念影響到的後世畫家,竟發展到杜絕弟子、門人使用北方斧劈皴技法在畫面上表現,認為那是粗野的,這種出自於情感的片面偏激觀念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俗」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民眾都熟悉的,都喜聞樂見的,所以叫「通俗」。其實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些被歷代推崇的經典之作,從這個角度說,它其實都是通俗的,並不是人看不懂的東西。畫的內容都是符合各地方風土人情的,所以人們也覺得真實親切,那麼這樣的東西它就會流行,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古典的也是通俗的,通俗的也是流行的。我們今天用現在人的觀點去看待那些傳世之作,認為它高高在上是典雅的、高雅的,其實在那幅畫產生的年代裡它就是通俗和流行的。而之所以被叫做經典是因為它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在北宋繪畫圈流行這樣一句話:「營丘之士,惟摹李成;關陝之士,惟摹范寬」。可見李成與范寬的山水風格及表現技法不但在今天被推崇,在當時就已經是很流行的了,而且從學者甚眾,並不是曲高和寡的東西。我們之所以認為它很高雅,都去學習他,尊崇他,是因為他達到了繪畫上的標準,開創了技法標準的範式,同時作品在內涵上也蘊藏了文化背景中所推崇的道德價值的境界,實質上就是這樣一種關係。

        既然「俗」並不代表是不好的,為什麼很多人還怕創作時落入俗套呢?這是俗的一般性特點造成的,人總是喜歡追求新奇的表現,太普通而千篇一律的東西會使人造成視覺疲勞,因而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比如喜歡牡丹的人太多了,所以畫牡丹的人也很多,大家畫的都一樣,這就造成了同一題材的泛濫。對於常常接觸這種東西的人,他就會覺得沒什麼新奇的地方,都太一般了!並不是說畫牡丹就是俗的,而是很多人畫一樣的牡丹,並且僅僅是基於娛樂大眾眼目的一般水平上,沒有更高精神內涵的展現。如果誰能獨出心裁,技高一籌,照樣還能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牡丹畫來,人們同樣會喜歡,並會認為那是高雅的,就看有沒有更高的水平,而不是題材本身的問題。

        由於「俗」中還帶有情感慾望的特點,所以往往顯出來的趣味不高,在有高尚境界追求和對精神世界嚮往的人眼中,往往瞧不起這些東西。古人的生活在那種敬天知命的文化氛圍里大多追求精神上的知足和靈性上的追求。其實,從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來說,物質上需求的越少,精神上的滿足感就會越大,而痛苦往往源自無法被滿足的慾望。當時的人們在對神的信仰中更加明白心性本身的重要,所以很強調德行,相信靈魂來自天上,從而保守靈魂的純潔以等待最後生命的歸宿。所以死亡對有信仰的人來說,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反而是生命從肉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回歸天界的過程。對於身邊活著的人而言,這種觀念的本身也是最好的一味慰藉心靈的良藥。而要做到保守靈魂的純潔,就需要對慾望加以節制,因為慾望的放縱會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會迷失本性,會損耗敗壞身體,嚴重失去理性時,甚至會做出敗壞人倫的大惡。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對有信仰的人來說,他能分得清現實的物質利益的誘惑和道德標準對他的要求,所以處事的觀念都儘量不放在為求物質表面的滿足上著眼。而那些經常只從物質表面或個人慾望需求著眼的人就會被斥之為「俗」。簡單理解就是,「雅」講的是遵循「禮義」,「俗」在情感層面上遵循的是「利益」。當人站在一個更高的,超越人慾望的角度上品味一切的時候,人往往能感受到超凡的體驗與智慧,那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凡是站在情慾基礎上的趣味就高尚不了,所以就把這種品位的東西籠統的叫做「俗」了。

        可見「俗」跟「雅」的對立性只體現在對正統標準的遵守與否上。在傳統繪畫中,遵守作畫規矩、講究法度的作品就是符合「雅」的定義的,不但要表現的主題內涵上符合正統道德的標準,在形式表現上也要符合這種標準。就像詩歌,不同的文體都有各自的一定格律要求,不是隨隨便便的,那些格律的要求不僅能增強詩歌本身的韻律美感,也是符合音樂的震動頻率的,對人體是有益的,並且能使人增強道德感,起到美化精神情操的作用。正統音樂也是這樣,正統文化中包含的東西都會對人體及精神情操方面有很大益處,這一點在現代科技界也有所證實。許多人做了一些科學實驗,對著植物播放古典音樂和現代流行搖滾樂,發現聽古典音樂的植物長勢茂盛比不聽音樂的同類植物增產數倍,而聽現代流行搖滾樂的植物則比正常植物減產了許多。像這類實驗還有日本一個博士做的「水試驗」,甚至證明了連水這種被現代科學認為無生命特徵的無機物質都是能與善惡因素溝通而發生變化的,使人們對物質與精神的認知有了更進一步的發現,同時也反映了「萬物皆有靈」的傳統觀念。從這也能看出,正統文化對生命的益處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各個藝術形式要求的本身,同時也使成為藝術家的門檻有了難度,有了區分的界限。

        從具體繪畫的角度來說,「俗」在繪畫技法中的表現為不遵法度,技巧弊病多,或者是沒有掌握應有的技術知識,致使畫面筆墨不周,色調不諧,結構不穩。再有就是習氣甚重,何謂習氣?就是慣用的伎倆,指僅對某一種手法很熟練,很依賴於某一種手法,並且以同一種手法表現不同的事物,出現技法或者同類型作品泛濫的程度。比如畫不同的樹,卻用相同的筆法去表現不同的質感,只是不同種類的樹造型不同罷了,所以這樣就會造成視覺重複與技巧的單一,就顯得平庸和普通。繪畫不同於工業製造,不僅講技術性更講心性,作畫過程的內心是求靜的,惟靜而能達意深遠。有些大製作是非常耗費心血的,每一個環節不到位都可能造成整個作品的失敗,如果急於求成,必然導致畫面火氣,沉不下去,畫面浮躁就會讓人有不適感,使觀者內心躁動,如火烤一般,雅意又從何來呢?

        除了技巧層面,在創作觀念上所體現的俗氣是不遵從正的審美理念。有些畫家不是他不具備應有的造型能力,也不一定他不知道美的表現是什麼樣的,而是他不願意按照正統的審美規範去表現事物,也許是出於標新立異的求名之心,也許是為了跟風求取利益,甚至或是出於變異的心理行為,他有意不表現自然的美好,卻以扭曲怪異、甚至醜惡為美好,並美其名曰「天真」、「奇古」、「古拙」。沒有任何正統繪畫法度與正統審美,任意創造,時下此風甚是盛行,嚴重擾亂了人們對繪畫藝術的正確理解。很多這樣以專業身份自居的人,他的審美品位其實反而連普通人都不如,因為他連生命本然的審美屬性都丟失了,同時也是因為道德觀念的墮落才使得他們敢去做侮辱、破壞神聖藝術的事。所以要想回歸正統,不但要在技巧上紮實,更要在心性上實現真正的自我回歸才能做到,否則一切都是徒勞,緣木求魚,偏離傳統。那些充斥筆墨粗爛、不講形似而違背技法要求的,或者不顧忌道德約束的內涵與內容的作品,無論是何人所作,也不管流傳了多少年代,都是屬於惡俗的。

        其實衡量標準一直很簡單,是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慾的表現越來越占了上風,並且隨著傳統文化的被破壞,很多語言內涵都發生了變質,而語言能塑造人們的思想,所以才造成了人們觀念上的混亂,所以這些都需要正本清源,從源頭上歸正一切,才能釐清原委,回歸正統繪畫機制,純正繪畫雅俗觀念。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表

Previous article 中國畫原論(六): 繪畫與道德
Next article 中國畫原論(四):畫如其人

Leave a comment

* Required fields